刘律说法 | 论犯罪未遂常见的几个问题(一)
一、犯罪未遂概念的规定及未遂犯的形成概览
(一)犯罪未遂概念的规定
我国《刑法》第23条第1款中规定了犯罪未遂的概念,即“已经着手实行犯罪,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,是犯罪未遂。”不过学者们似乎更乐意采用如下表述作为犯罪未遂的概念: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,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。①从而在犯罪未遂概念的表述上以“着手实行犯罪”作为犯罪未遂概念的前提特征加以强调。
犯罪未遂概念的表述,可分为两大门派,一种是以德国为代表,故在理论上被称为德国派(模式)。德国刑法典(1998年)把犯罪未遂与犯罪中止规定在犯罪未遂一节中。第22条规定:“行为人已直接实施犯罪,而未发生行为人所预期的结果的,是未遂犯。” ②另一种是以法国为代表,故理论上被称为法国派(模式)。法国刑法典(1994年生效)第121—5条规定:“已着手实行犯罪,仅仅由于罪犯意志之外的情事而中止或未能得逞,即构成犯罪未遂。”③以强调两个特征即“已经着手实行犯罪”和“犯罪未达到预期的结果”。从我国刑法的规定看,我国刑法借鉴了法国刑法的经验,可归入法国派。但是,我国刑法将犯罪中止从犯罪未遂中独立出来,又规定了犯罪未遂的原因,既不同于法国,也不同于德国而有自己的独到之处。我国没有在立法上区分犯罪未遂的类型,并且把犯罪中止、犯罪预备作为独立的形态加以规定。
(二)有关未遂犯理论的形成
未遂犯理论根据台湾刑法学家谢兆吉考证:罗马刑法已划分已遂、未遂。不过一般认为古代刑法思想崇尚结果责任,似乎不承认未造成任何实际危害结果的未遂犯。在我国封建社会中,一般的未遂犯概念和系统的未遂犯制度并没有产生,只是出现了规定处罚未遂犯的条文。集中国封建立法之大成的唐律中就有:“谋杀人者,徒三年,已伤者绞,已杀者斩。”④ “诸强盗,不得财徒二年,一尺徒三年,三匹加一等,十匹及伤人者绞,杀人者斩。”①
现代意义上的未遂犯理论始于意大利刑事(犯罪)古典学派创始人切萨雷·贝卡利亚(Cesare Beccaria)。②“法律不惩罚意向,但这并不是说,当罪犯刚开始以某些行动表露出实施意向时不值得处以刑罚。即便是一种比实施该犯罪所受的要轻的刑罚。为了制止犯意,需要借助刑罚。但是对犯意的刑罚与对已遂犯罪的刑罚之间可以有一个区别,这样针对已遂犯罪的较重刑罚就可以促使人们悔罪。”对未遂犯的处罚并不是主观归罪,而是对未遂形态处以较既遂轻的刑罚,目的在于贝卡利亚的功利性观点——“预防犯罪”。
[06-07] 无效胜诉实录:专业高效,精准...
[05-21] 成越喜讯丨我所三名律师受聘为...
[05-12] “继承那些事儿”——成越爱心法律...
[04-21] 团建还是拍片?律师生活实录...
[04-02] 喜报丨高新资质认证,知产团队...
[09-21] “两高两部”联合发布新的取保候...
[08-19] 《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、北京市...
[08-19] 《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、北京市...
[06-04] 关于启动2022年度北京市高新技...
[05-04] 新规速递 |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...
[08-15] 深度思考:私搭浮桥构成犯罪...
[07-10] 国内PUA第一案宣判丨男女朋友...
[04-01] 企业聘请法律顾问的必要性
[09-07] 创业者学堂(一)——股东纠纷为...
[09-07] 创业者学堂(一)——股东纠纷为...

成越律所公众号